信刷之家信刷之家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债务重组”需要注意的风险!

近期,**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一系列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这些信息极具误导性,诱导消费者采取“借新还旧”的方式或申请高息过桥垫资,以解决眼前的财务困境。据深入了解,这类所谓的“重组”与“优化”背后,实则隐藏着高额收费陷阱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多重风险,更有甚者,消费者还可能因此被诱骗参与诈骗等违法活动,从而触犯法律红线。鉴于此,日前,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正式发布了《关于警惕不法贷款中介诱导消费者“债务重组”的风险提示》,郑重提醒广大民众提高警惕,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潜藏的风险,切实防范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

640 (2).png

此类不法贷款中介的“债务重组”活动,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典型的欺诈套路:

一是“借新还旧”陷阱。不法贷款中介往往以“债务优化”“帮助解决债务难题”等光鲜亮丽的名义,为那些贷款偿还压力巨大或已陷入逾期的消费者推荐所谓的“无抵押信用贷款”。他们不仅协助办理相关手续,还积极促成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用以“置换”消费者原有的贷款。然而,在这看似贴心的服务背后,贷款中介却会根据消费者的征信情况,收取一笔不菲的高额手续费,使消费者陷入更深的财务困境。

二是“高息垫资”圈套。不法贷款中介还会以“养好征信”等诱人的说辞,诱导消费者向其申请垫资服务,并承诺帮助消费者申请贷款以偿还垫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介机构会首先收取一笔数额不小的垫资费,并在促成贷款后,再按放款额的一定比例收取高额的服务费。这种“雪球效应”使得消费者的债务负担不断加重,最终可能陷入无法自拔的财务危机。

若消费者不慎陷入上述“债务重组”的陷阱,将面临以下三大风险:

一是高额息费带来的沉重还款压力。不法中介为谋取暴利,在诱导消费者“以贷还贷”或使用其提供的过桥资金时,往往会巧立名目,收取包括服务费、手续费、垫资过桥利息等在内的各种高额费用。这使得消费者“债务重组”后的综合资金成本远远超出了正常银行贷款的息费水平。尤其是当消费者通过中介垫资再贷款偿还垫资的方式时,不仅要承担高昂的垫资费,还要额外支付巨额的服务费。若消费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借新还旧、高息过桥垫资的方式不仅无法真正缓解其债务压力,反而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使其陷入更加严峻的还款困境。

二是信息安全权受到严重侵害。当消费者选择不法中介帮助贷款或提供垫资服务时,必须将自己的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敏感且重要的个人信息提供给对方。然而,部分中介由于管理不善或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甚至出售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权。这不仅可能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还可能使其面临身份盗用、诈骗等风险。

三是面临违约违法的风险。消费者与银行签订的贷款合同通常会明确约定贷款的用途。而上述两种“债务重组”方式均涉及“倒贷”行为,即消费者未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这将导致消费者承担违约责任,不仅可能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其个人征信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当消费者配合不法中介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若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贷款资格,此行为将涉嫌骗取银行贷款。一旦被发现,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法律制裁,承担刑事责任。

面对这类层出不穷的骗局,消费者应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针对上述问题,金融监管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为消费者提供了以下宝贵的建议:

一是提高警惕,防范不法贷款中介的虚假宣传和诱导。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到违规“倒贷”的风险和危害,警惕不法中介隐瞒不利信息、只谈诱人条件的虚假宣传和误导。切勿盲目相信陌生来电、短信、广告传单、社交平台等渠道推送的“债务重组”“债务优化”“免抵押担保”等贷款中介信息,以免陷入不法中介设下的陷阱。

二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不法贷款中介并非依法取得金融许可证的持牌金融机构,其从事的中介活动主要是了解贷款需求、编制材料、申请贷款的居间行为,并非贷款合同的当事方。因此,消费者应合理评估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在需要金融服务时,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服务。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可以积极申请无还本续贷业务,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资金,避免挪作他用而引发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记录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如对有关业务存在疑问或需要咨询核实相关信息,消费者可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公布的热线电话等渠道进行咨询。

三是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重要信息资料,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同时,还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或被非法利用、买卖等风险发生,以防范个人财产遭受损失。一旦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消费者应及时保存相关证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信刷之家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债务重组”需要注意的风险!
分享到: 更多 (0)

为解决用户支付而生

联系我们